陳麗光老師擅長筆跡分析及催眠回溯體驗,累積數千人的筆跡分析案例,幫助許多進行自我認識,了解未來方向;並透過深層自我暗示,喚醒藝術的創作能量,在高雄及台北舉辦數場創作個展。亦將美感教育運用在系列講座課程之中,成為生活美學、讀書會、電影導讀爭相邀請的老師。
2016/04/26
發呆亭療癒法
人類最美好、最快樂的時期是童年時期,而童年卻受到千百種以教育之名而來的要求、學習、成就,以及冠冕堂皇的信念,「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…」,這句話當時是克林奶粉的廣告文宣,現在卻成了父母親的至理名言,童年就如此輕易被抹煞了。輸很可怕嗎?太計較輸贏的人長大會如何呢?害怕輸的人,會選擇安全的路,跳開不安全的冒險,不會計算風險,禁不起變化,不懂得如何化危機為轉機。不管輸在任何點,都有再出發的能力,不把輸贏看得天大地大,才會勇於嘗試。
童年是生命的火車頭,但這輛啟動的火車卻不知道要開往哪裡。日子過得很快,長大後回憶童年,不知童年會留下甚麼?
學生遞給我抄寫好的筆跡,安靜地坐在我的面前,表格上寫著,「未來我適合甚麼樣的職業?」。
我抬頭看了一下,看到一張面無表情凝重的臉,雙唇緊閉,正等待我告訴他分析的結果。
他的字跡偏小,下筆極其用力,像雕刻師拿把硬刀在鋼板上刻字,印痕重重的留在紙上,線條工整清晰,線條與線條之間沒有任何空隙,像黏膠一樣緊靠在一起,讓我不禁感覺自己身處在一個密閉的空間。
兩、三片塌塌米大小的房間,四面白牆,裡面沒有家具,只有一扇緊閉的窗戶,深鎖的門,就算白天陽光照進室內,悶熱的空氣也會讓人喘不過氣來。如果我悄悄的放進一盆萬年青,這盆萬年青應該也活不久。
筆跡告訴我,她絕望的心,像緊閉的空間早已和外在隔絕了。我覺得他現在最需要是學會放鬆,走出自我的空間才能融入社會。我問他:「小時候的自己最喜歡做甚麼?」他掉下眼淚。
「國小一、二年級,自己一個人在公園盪鞦韆,那時候我很自由、很快樂。」
我接著問:「現在呢?」
「我不知道如何交朋友,好像很多事情要做,沒辦法敞開心和別人談話。」
「媽媽是國小老師,對我要求很嚴格,我的成績沒有姐姐好。我很認真讀書,但我的功課還是沒有姐姐好。如果畢業後有一個好的工作,或許媽媽會比較看重我吧!」。
和她分享放鬆的方法,他並沒有再追問我將來適合做甚麼,只是猛擦眼淚。
我想,「如果他長大後也和媽媽一樣當了老師,會不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的孩子?」老師的職業是許多人嚮往的,但老師的孩子如果可以選擇的話,會不會想要再當一次老師的小孩呢?
我想到蘭嶼的海岸線有許多可愛的發呆亭,坐在發呆亭看一個下午的大海,就會得到放鬆。如果校園也有個發呆亭,我會建議他每天去發呆亭待個10分鐘,也許他會知道自己最想要做的工作是甚麼?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